在看投资至简这本书里,有一点对我有启发: 股权思维和现金思维
股权思维,可以让投资更愉快。
现金思维,会让你患得患失,情绪波动大。
股权思维投资者只关注两个问题——“我持有的公司内在价值是不是越来越高了?”还有“我在这家公司的股权份额能越来越大吗?”
能做到股权思维,可以让投资更愉快,更舒服。
当然,投资,最重要的还是,找到优秀的企业。
以下是正文:
一旦进入股市,就要思考投资股票的首要目的。如果没有想清楚,就会走完全不同的路。"股票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股权份额还是获得现金?"可能有朋友不同意,“有什么好问的?有时持股,有时持币,或者根据仓位不同同时持股持币,只要总市值增加,赚钱就好。”问题没那么简单。
接下来,我们称之为“最终为了持股”的股权思维和“最终为了赚钱”的现金思维。为了简化问题,我们假设我们只是在谈论投资一家公认的优质公司,这家公司的业务正在稳步增长。那么股权思维和现金思维有什么区别呢?
在股权思维下,所有的短期市值波动和市值回撤都是幻象和伪命题。我们在一家公司持有的股份比例已经在我们购买它的时候决定了。无论短期内股价如何波动,我们的股数(股权份额)不会少也不会多。
例如,具有股权思维的投资者往往更关心“他们目前持有多少茅台股票",而不关心茅台现在的股价是多少。在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中,我们经常看到他对自己投资的公司(如可口可乐,美国运通和苹果的回购)的持股比例的提高感到高兴,而从未听说他对可口可乐股价的提高感到高兴。
但在现金思维下,股价与市值直接关联,市值似乎直接等同于现金,现金与个人消费能力直接挂钩。当股价波动时,兴奋和痛苦交替出现是很正常的。所以股价涨了——“今晚加餐”,跌了——“关灯吃面条”。但是,在股票价格由“市场上最后一笔交易的成交价格决定”的边际定价机制下,把一个人的“快乐”和“痛苦”建立在做最后一笔交易的两个不相关的人的决策上,这是不可思议的。一旦人们把股票账户的市值等同于金钱,所有的痛苦和烦恼都会随之而来。股票账户市值是否等于银行活期存款余额,这一条可以排除大部分不合格的投资者。
在股权思维下,市场只是一个报价器,为买卖股权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,即使企业没有上市,也没多大区别。通过股票市场将现金资产转换为公司的股权资产,是资产配置的质的变化,是一次“惊险一跃”。安全边际最大的意义是,我们可以利用市场的恐慌或低迷,用同样多的现金购买更多的股票。如果可以少花钱多办事,为什么不呢?我们也可以通过过高的价格买入获得一定数量的股份,这没有什么区别。有些投资者可能没有意识到,以不同的价格购买的股票有什么差异。
例如,在茅台以300元一股购买的股票和以100元一股购买的股票实际上是完全一样的。就像2000元买的一瓶茅台酒和800元买的一瓶茅台酒味道一样。为什么人们认为被套的股权该割肉,盈利的股权才拿的安稳呢?但是如果我们买的价格太高,可能会牺牲巨大的机会成本,而投资最大的隐性成本就是时间。
在股权思维下,为了股权份额最大化,投资者总是在买入前寻找相当大的安全边际。投资者为了持股,不在乎浮亏和套牢的幻象,只在乎是否把机会成本降到最低,尽可能“少花钱,做大事”。
在股权思维下,不存在止损止盈这种概念——无论股价如何变化,持有的股份数量都没有变化。购买成本价也可以忘记。一个公司的股权是否应该继续持有,是否与购买成本价有关?股权思维认为无关,现金思维认为有关。股权思维只有止错的概念,就是看公司是看错的,或者公司经营状况在一段时间后恶化。
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相应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,这是投资的第一原理。股权思维投资者只关注两个问题——“我持有的公司内在价值是不是越来越高了?”还有“我在这家公司的股权份额能越来越大吗?”
在现金思维下,成本价、市值、浮亏比、浮盈比、止损、止盈、清盘线、轮动等概念自然出现。投资者的关注点在“股价又创新高”、“今年前五个月盈利25%、“卖掉就快涨买入就慢涨”、“卖浮亏留浮盈”、“先卖一部分收回本金,留利慢慢玩”等。因此,股权思维投资者更关注企业,而现金思维投资者更关注市场。
股权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“将手中的股权暂时卖掉换成现金,以后再换成更多的股权”,这是“更惊险的一跃”。为什么有股权思维的投资者不会在“估值过高”的情况下卖出股票,而大多数交易者喜欢做波段、轮动、做T?这是因为在股权思维下,投资者必须有很大的概率确保在出售股权后,他们能够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将现金换成更多的股权。
这个很难!原因有二:第一,优质公司的长期业绩是向上递增,而不是向下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股价跟随业绩增长的力量会更强。在我们卖出股票后,时间将成为我们的敌人,而不是我们的朋友。第二,理论上只要低于卖价的价格都要收回,应该以哪个价格收回?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。短期被高估的股价一般有两种结局;一个是怎么上,怎么下,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下。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最终被企业内在价值的增长抹去,没必要下来。
基于以上原因,股权思维下的投资者非常害怕丢失股权。只有当他们被“极度高估”,并且有非常高的把握可以在非常低的水平上收回更多的股票时,他们才会卖出自己的股票,实现“更惊险的一跃”。否则,我宁愿不动。太多人买了好的公司,好的股票,最后都没有得到好的回报。这是因为他们想在没有足够确定性的情况下进行“更惊险的一跃”,出售股票后无法收回。股权思维投资者可以在“一般低估”和“极度低估”的情况下买入股票,在“极度高估”的情况下卖出股票,但不会在“一般高估”的情况下卖出股票。“买”和“卖”与估值标准不对称。
股权思维下,投资者通常是如何行动的?有三种策略:
第一种是“低吸——不抛”;
第二种是“低吸-再低吸-不抛”;
第三种是“低吸-极高抛-低吸”。
三种策略的难度由低到高。刘元生投资万科的案例是第一个策略。公司运营和市场情绪应该是“两道”。这个策略下,股价和我有什么关系?投资者只能关心公司的经营状况,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股价都可以不看一眼。市场长期有效,时间长了股价自然会跟得上,不用担心。有的投资者逢低买入茅台几十年,从来不抛,对应的是第二种策略。前两种策略是持股穿越牛熊。第三种策略是最难的,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,比如整体牛市或者个股人气极高的情况下,在必然崩盘的时候才能实现。
而所谓牛市,不过是一大群乐观主义者,与公司运营无关。当牛市出现时,股权思维下的投资者要么什么也做不了,要么找到高度确定的机会去实现“股权-现金-更多股权”的“更惊险的一跃”。如果你真的没有这个信心,你也不确定能不能吸回来。不做这个“更惊险的一跃”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
对于股权思维的投资者来说,股权是目的,现金是手段。对于现金思维的投资者来说,现金是目的,股权是手段。股权思维总是害怕等量的现金只能买到少量的股权,所以总是耐心等待低价,不会轻易买入。但是一旦持有了股票,又怕用同样的现金买不回那么多股票,就不会轻易卖出去。所以,股权思维的投资者往往表现出既能持有现金,又能持有股票。现金思维的投资者总是担心现金贬值,急于用现金换取股票增值,于是匆忙买入,但在浮盈之后,就有了用股权换取现金并锁定的冲动。尤其是当有相当大的浮盈时,安慰自己是“落袋为安”。因此,现金思维的投资者往往表现出不能持有现金和股票。
大部分投资者买股票的时候总是想着什么时候卖出,赚多少就卖,好像卖就是买的目的。他们始终无法理解,买的动作完成后,资产配置的目的实际上就完成了,卖的动作就不一定有必要了。一级市场的VC和PE投资者其实也犯了同样的错误。“募、投、管、退”是他们的标准流程。在他们买入一家公司之前,他们会考虑如何退出。他们甚至为一只基金设定了三年、五年的退出期限,千方百计通过转移到其他基金、IPO、甚至自己的其他基金接盘来退出。这是一种荒谬的做法。一个好的股权,买了之后不需要退出,这就是“股权思维”。在世界范围内,似乎只有巴菲特,等少数投资者这样做了。
现在我们已经明确发现,股票所代表的股权是各类资产中最好的资产。所以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——不断寻找市场机会,把我们的大部分资产换成尽可能多的优秀企业的股权资产,并长期固定。股票不是买来卖的。用性价比高的价格买自己喜欢的优质股权,买够了,这件事基本就结束了。
---------------如何找到优秀企业?-------------------
"股票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股权还是获得现金?"这是一个战略选择的问题。战略方向选择正确,战术有一定缺陷,也只是速度的问题。相反,战术优势弥补不了战略失误。如果投资者进入股市的目的是为了“赚钱”,那么他们已经“输”了。